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盛会。2月4日,在春意萌动、寒意渐消的“立春”时节,中国再度迎来历史性的时刻——时隔近14年,奥运之火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再次点燃,奥林匹克会旗再次冉冉升起,满天焰火尽情绽放。伴随独特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大幕徐徐拉开。
国之大事,全球盛事。一场精彩的开幕式无疑会为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增光添彩。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坚定的追求者、行动派。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更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引领下,北京冬奥会必将再次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和大国气派,也必将在奥林匹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朵雪花的故事贯穿整个开幕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跃然眼前
“因为国家的发展、地位的提升,中国有能力在这么近的时间内举办两次奥运会,所以才有了我成为‘双奥’导演的可能性。”2019年,张艺谋受邀出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成为首位“双奥导演”。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总导演,张艺谋对国家的进步感触颇深。“拿两个节目来比就能看出国家的变化,比如说2008年的活字模,当时那是人在里面表演。平昌那次的表演,是真的机器人,在满是雪和冰的地面上精准无误地运行。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进步,既体现科技的进步,也蕴含着国家形象的变化。”
从2008年到2022年,时移世易,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冬奥会开闭幕式工作部和导演组考虑最多的问题。
开幕式上,谜底逐渐揭开:内容、风格可以用“一朵雪花和一块冰”来概括,严格来说是“一朵雪花的故事”。当初汇报方案时,主创团队将美学宗旨提炼成两句话:一句是西方谚语“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另一句是中国古诗“燕山雪花大如席”。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一朵雪花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也巧妙暗合“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从倒计时短片、参赛国家(地区)名引导牌、演员服装到和平鸽表演、主题歌演唱的背景、主火炬,不同的雪花汇聚到北京,汇成一朵全人类的雪花,“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跃然眼前,中国式浪漫尽在其中。
这是鸟巢首次在冬季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考虑气温、疫情防控等因素,开幕式从时长、参演人数到结构上都做了相应调整,尽可能契合“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在时长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4个多小时,而此次开幕式则严格控制时间。在参与规模上,相比2008年时的1.5万人,此次演出人员大幅减少为约3000人。不再以“板块”做区分,而是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立春”元素在舞台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努力向世界奉献浪漫、唯美、温暖的盛会。
“用科技的含量让它人少而不空,让它很饱满,让它空灵而浪漫。其实是要用科技和新的观念去表演,让它充满变化。”张艺谋强调。
“对于举办奥运会这种大型活动开幕式,工作节点很多,细节也很多。像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和这次冬奥会开幕式,大概得有上万个工作细节和节点。要能够保证在上万个工作节点中,不出一个瑕疵,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压力。”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工作组组长王宁表示。
据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为了筹备冬奥会,张艺谋每天说话超过十个小时,觉也睡不踏实,想起来什么就随时给团队打电话。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并不容易。在张艺谋看来,难点在于它并不是真正的故事,而是一个概念,“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怀、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看法、中国人的角度。最后乃至让你感受到其实也是你的角度、他的角度,是我们人类共有的角度。”
将舞台交给普通人,多彩、自信的中国式律动展现“以人民为中心”
虽然没有了击缶而歌的震撼回响,没有了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但舞台上永恒的主角是人。整场开幕式努力展现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在30分钟的暖场表演中得到了充分呈现。
按照惯例,暖场环节一般三四十分钟,通常由主持人、明星进行串烧表演。张艺谋另辟蹊径,抛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次我们打破它一下,第一不要主持人,第二强调人民性。”于是,暖场表演变成了一派热闹欢腾的场面,演员年龄最小的仅5岁、最大的70多岁,这也是整个开幕式上演员年龄跨度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广场舞大国,无分东西南北,不论男女老幼,都热衷于这项休闲运动。这也给主创团队带来了灵感。“人民生活幸福了,才会去跳舞唱歌。”张艺谋认为,“强调人民性,我觉得就是人民快乐、人民参与。”
为了突出大众参与,主创团队将舞台交给普通人,导演团队希望借此展现人们的美好生活以及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热情期盼。作为暖场表演的分场导演,孟艳将这次表演设计称作“中国式行进广场舞”,“导演团队通过精心设计和编排,希望把每个年龄段人群的热情、情感表现出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真诚邀约。”
为了让演员们展现发自内心的那份热情,导演团队针对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采取了“无痕迹编排”的方式,进行情感的递进和分配。仪式前表演在结构设置上共分为6个层次,层层递进,分别表达了冰雪世界、期盼团圆、欢聚时刻、祝福冬奥、梦幻舞台、精彩绽放等6个主题。“我希望能像沸腾的火锅一样,把这场‘开’了,把咱家的大门打开,把这份激情和温度打开。”孟艳说。
24首精心挑选的流行歌曲引人共鸣,具有民族特色和奥运情缘,连成了跃动热烈的音乐节奏。演员在行进过程中,将流行舞、现代舞、民族舞、国标舞等丰富多彩的舞种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融合,在欢快的节奏中凸显出群众的参与感,用歌舞形式推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跳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朵小雪花一样,结合在了一起。不光能感觉到自己在跳,同时能感受到整个鸟巢内所有生命的律动,我们共同在展示属于中国的一份热情。”舞蹈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刘晔瑄说。
“演出是好坏,点火是成败”,越是规定动作,越要比拼创意
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的奥林匹克之火以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在鸟巢点燃。经过前5棒接力后,奥运火炬传递到最后一棒两位00后火炬手手中,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下,他们将火炬留在了大雪花中心。
在运动员入场式完成后的《构建一朵雪花》部分中,所有引导员高举雪花引导牌,通过舞蹈与地面光影的互动,让所有雪花聚合,组成了巨大的雪花台。直到点火完成,人们才恍然大悟,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叶,构成了火炬台。
“以往几乎所有的火炬都是体现自己的文化和设计就可以了,只有我们的火炬写上了所有代表团的名字,是全世界每一朵雪花融汇成的,这是百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张艺谋说。
“演出是好坏,点火是成败。”点火仪式历来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重中之重。短短一个瞬间,凝聚了各国艺术家、创作者的文化沉淀和传递理念。越是规定动作,越要比拼创意。这次冬奥会开幕式在核心环节和规定动作上大胆创意,实现多个“前所未有”,点火仪式更是创意的重中之重。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点火方式让观众出乎意料,但对背后的寓意又会“秒懂”。这一大胆创意体现低碳环保原则,呼应了“绿色办奥”理念。
点火仪式、五环展示、放飞和平鸽和唱会歌等,都是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元素。这是极大的命题,也是极大的限制,既要好看,还要让人感动。
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外国歌曲唱得有模有样。这群“虎头虎脑”的孩子来自河北省阜平县“马兰花儿童合唱团”。让大山的孩子登上全球瞩目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会歌,同样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他们清脆悦耳的童声、热情洋溢的笑脸,让奥林匹克会歌有了别样的韵味。短短三个月的练习,让孩子们脱胎换骨,既掌握了正确的吐词发音、音准,又保留了那份原生态的纯真。
在开幕式分场导演杨嵘看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展现了我们在规定动作的极大限制中,怎么创造奇迹。”
一场数字科技的盛宴,也是中国数字美学的一次飞跃
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成了黄河之水,倾泻而下,瞬间滚滚波涛在场地内奔腾。流水逐渐静谧,冰立方从地面升起。光影闪动,二十四道激光刻刀不断雕刻,从第一届法国夏蒙尼冬奥会开始,历届冬奥会的标志逐一被雕刻出来,最终定格在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
随着冰球运动员一记挥杆,击入冰立方的冰球来回撞击,带动刻刀加速雕刻。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从冰立方中破冰而出。破冰,寓意着打破隔阂、互相走近,彼此融为一体。一个璀璨琉璃的冰雪世界就此打开。
孩子们挥舞着和平鸽模型,走到哪里,轻盈的雪花就跟到哪里,尽情地与雪花嬉戏……类似这样充满沉浸体验的互动,并不是精准排练或者视频和人的精准合成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运用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动作捕捉。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大型场地对超过600人进行实时动作捕捉的人工智能科技。
这些令人震撼的视觉特效,都是出自一间工作室。这个百余人的创作团队大多数都是90后、00后,已连续“鏖战”了三年,就是要将中国人自己的数字科技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他们看来,整个开幕式就是一场数字科技的盛宴,也是中国数字美学的一次飞跃。
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还记得,张艺谋导演对五环展示提了两点要求,一要有中国古人诗词的气韵,二是希望在水里看到中国画的风格。为了实现最佳视效,他们做了一个360度、货真价实的数字装置,才让观众惊讶于冰立方升起时的光泽感。
“中国的笔墨就是中国文化的韵味。”既要让它轻柔,又要有重量,前后还得有层次,一滴墨、一滴水的呈现都必须做到极致,科技含量和艺术效果缺一不可。每一个细节,创作团队都要反复修改数百遍甚至上千遍。
据介绍,他们的团队涵盖了美术师、设计师和数字工程师等专业,水平已经能比肩国外顶尖的数字科技制作团队。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视效策划于博觉得自己“跟国家一起成长了”,“因为中国的发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新故事讲。”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鸟巢”不举办赛事,只承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共4场仪式,因此演出团队可以在较早时间进场,并完成对场馆的改造和升级。为了举办开闭幕式,“鸟巢”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入的智慧化升级改造,比如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场馆设备运行、能源管控、环境质量的控制,为开闭幕式演出提供了良好条件。
负责开幕式视觉呈现与仪式展示核心装置的建设团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他们克服了舞台耐磨、结构承重、防水防寒以及电气安全等难题,将导演团队的艺术想象转化为技术上的规格参数。从数字科技、云计算到显示技术和智慧系统,中国科技的进步极大地助力了开幕式实现简约又精彩。
明亮的眼睛,挺拔的身姿,展现新时代年轻人昂扬的精神面貌
开幕式上,热带国家厄瓜多尔首位冬奥会女选手莎拉·埃斯科巴尔一个人高擎国旗入场。尽管没有同胞并肩,她的亮相已足够闪耀。巴西运动员杰奎琳·莫朗,2008年曾作为山地自行车选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46岁的她以越野滑雪选手的身份踏上第八次奥运之旅,与北京“再续前缘”。
“中国,我们来了!”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出现在开幕式上,沙特等国首次派团出席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热烈响应。这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
手举雪花造型的代表队名牌,引导带领各代表团旗手、运动员和领队官员径直走向主席台方向,进入场内展示风采……来自首都10所高校的引导员青春靓丽的笑容,高度统一的行进姿态、举牌姿势、转弯动作,同样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镜头前的精彩呈现,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赵纯基举例说,比如引导员举牌展示时手臂向上举和抬头的动作,为了固定动作形成肌肉记忆,训练的时候要举着牌站半个小时。
“运动员入场是没有经过排练的,全靠引导员带队。”杨嵘告诉记者,引导员必须走直线,确保固定机位能完整拍摄到国家名牌。同时,要速度管控,确保每支队伍在画面中展示20秒以上。此外,行进要稳定,姿态要大气,要用灿烂的笑容展现大方、从容、自信的青春之美。
标兵同样责任重大,“既要热烈欢迎,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标兵的任务是让各国运动员按照规定路线到达指定的集结区域。从第一个出场的希腊队到压轴的中国队,运动员入场全程约50分钟,标兵们需要持续舞动,营造喜庆氛围。与此同时,还得通过人墙的聚散,自然引导运动员到指定的集结区域。此外,遇到有运动员因拍照或崴脚在场内滞留等突发情况时,他们需要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及时疏导。
一般情况下,按仪式音乐行进的步伐,1分钟大约116步。这次开幕式音乐总监赵麟尝试用世界名曲交响乐来做入场式背景音乐,此举的好处显而易见。不同于新创作曲目或是中国曲目,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第一时间拉近了开幕式与各国观众的距离,调动了运动员和观众的情绪,把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怀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
“他优美了,我‘难受’了。”杨嵘开着玩笑说道,“我们的引导员和标兵都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节奏是‘动次打次’,不是旋律。要从交响乐旋律中准确把握节奏,非下一番苦功不可。尤其是引导员必须根据不同的音乐微调自己的步伐,来保障各队都能匀速前进。”让杨嵘感动的是,大家都主动放弃休假日和复习时间,反复练习。
“开幕式临近时,虽然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我们越来越亢奋,反而很期待它的到来。”担任引导员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赵艺帆说,“我们的眼睛是最明亮的,我们的身姿是最挺拔的,那一刻我们展现中国新时代年轻人最昂扬的面貌。”
从赫拉神庙到万里长城,从奥林匹亚山到珠穆朗玛峰,从100多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交汇交融,不断书写让世界瞩目的崭新奥运篇章。
中国将以全球共通的体育语言和奥林匹克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舞台,凝聚各国人民建设美好世界的共同追求和最大共识,绘出世界最大同心圆,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