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两年成交超110亿 全国碳市场扩容提速 从碳交易看绿色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薛鹏
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张家口市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2756万千瓦,约占电源总装机容量的80%。图为近日,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张纪镇,羊群在光伏板下觅食。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是北京绿色交易所认证的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引入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和水蓄冷等清洁能源,搭建了一套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能源体系。图为近日,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内的能耗数据。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
自2021年7月16日开市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已满两年。首批纳入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里程碑。两年多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7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40亿吨,累计成交额110.30亿元。
如何看待两年多来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全国碳市场建设如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碳市场能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碳减排
全国碳市场每日成交数据显示:今年7月21日,当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21216吨,总成交额18620018元,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3.98%。
有研究表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之一。为促进企业积极实现碳减排,把碳排放权商品化并进行配额交易是国际通行的市场手段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把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成熟有效碳市场的发展中国家。2021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从国家层面对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作出明确规定。
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委会秘书长郭云高介绍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框架:首先设定碳市场覆盖范围,首批纳入超2000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再设定配额总量,也就是降碳的目标任务;然后制定配额分配方案,采取基准线法,同行业的企业横向比较,奖励先进、惩戒落后,同时明确碳配额分配是否免费以及有偿分配的比例。此外,还要建立碳排放报告核查体系和履约机制,监管企业的碳排放量,明确未履约行为的惩罚规则,保证碳市场的约束力和公信力。
“所谓‘碳交易’,就是以碳排放配额为对象的交易行为。”郭云高介绍,企业可以在配额允许范围内排放温室气体,如果用完配额,需要向配额富足的企业购买,还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购买自愿减排量(不高于配额的5%)。这样超额排放的企业多付费遭受“惩罚”,而减排的企业则通过市场获得“奖励”。
碳市场如何发挥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作用?郭云高告诉记者,碳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排放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无形之手”推动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效充分发展。碳价过低,企业没有减排积极性;碳价过高,则会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来不及转型发展。只有推动形成合理碳价,才能让碳市场起到有效约束碳排放和激励降碳的作用。
“经过两年的运行和发展,全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对促进低成本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7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讨会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两周年活动上表示。
从免费的公共资源,到明码标价的稀缺商品,碳交易市场持续释放明确信号:二氧化碳排放有价,绿色低碳就是竞争力。
“企业从以前只算‘钱’账,到如今多了一本‘碳’账”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交易首日,我们电厂将17.5万吨富余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通过平台成功出售,获利近900万元。”第一次完成碳交易的情形,让华能(浙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玉环分公司总经理陈锋记忆犹新。
华能玉环电厂是我国首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425万千瓦。该公司自2011年起就将碳排放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监督管理,由于缺少必要的激励增益措施,后续动力和进展曾受到一定影响。
从碳交易市场获益后,节能减碳的“甜头”进一步激励华能玉环电厂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电厂成立了节能环保专项攻坚领导小组,先后推进实施机组增容提效、烟冷器余热利用改造、滩涂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及海上风电项目等一系列节能减碳项目改造,并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算法等,做深做细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转型工作。
节能减碳攻坚措施实施以来,华能玉环电厂发电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7.92万吨,碳排放配额的盈余也使其获得了经济效益。2022年,玉环电厂通过出售碳盈余获利1亿多元。今年7月,华能玉环电厂被评为“全国碳市场2022年度优秀交易实践企业”。
“企业从以前只算‘钱’账,到如今多了一本‘碳’账。从‘一本账’到‘两本账’,全国碳市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初步显现。”陈锋说。
碳市场是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的一项制度安排。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碳减排提供激励。通过释放合理的碳价格信号,利用市场优化排放资源的配置,引导减排成本低的行业和企业优先减排。这为企业减排提供了灵活选择,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减排成本,更容易被企业和社会所接受。
当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高排放行业中的发电行业。站在新起点上,完善制度机制、提升活跃度成为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课题。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国碳市场扩容步伐加快,建材、钢铁、石化等行业正在加紧各项准备工作。
有力有序降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2月,太钢集团率先完成了自备电厂碳排放配额履约清缴工作,成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第一批履约且履约后有盈余的钢铁企业。今年2月,太钢矿业成为亚洲首家发布矿产品碳足迹数据和国内首家发布绿色低碳技术路线图的矿山企业,入选冶金矿山行业“工业互联网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优秀案例”。
“通过碳交易促进企业寻求低碳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是公司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太钢集团碳中和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利军告诉记者。
太钢集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部,主厂区占地8.51平方公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主厂区逐步为城区所包围,成为典型的“城市钢厂”,一直以来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近年来,太钢集团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太钢集团成立了“碳中和办公室”,研究编制了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快速启动了不锈钢系统碳减排路径研究,力争2050年实现碳中和。太钢集团确立了“13460”低碳发展模式,通过极致能效引领、能源结构优化、原料结构变革、工艺技术创新、产城融合发展、绿色产品开发六大路径,有序推进碳减排工作。
在用电方面,推进“光伏厂区”建设,提升厂房屋面光伏发电能力,已建成投运15.86兆瓦光伏设备,年发电能力1500万千瓦时以上;运输方面,厂内铁路运输柴油机车实施了油电混动改造,149台电动重卡倒搬车辆上路运行,厂内道路清洁采用新能源清扫车;技术升级方面,研发绿色低碳原创技术,推进工艺流程优化,打造低碳冶金技术工艺路线,今年5月太钢碱性球团项目投产,通过高球团比冶炼降低高炉燃料比,高炉球团比将由28%提高至34%,年节约固体燃料约3万至5万吨;促进产城融合协同降碳方面,回收各类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为太原北部城区冬季供暖提供清洁热源,助力城市减少碳排放。
选择公交、新能源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双面打印文件……近日,“低碳太钢”APP上线,该平台包括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等模块,员工只要完成相应项目,就能获得积分奖励。太钢集团借此积极推动员工将低碳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形成习惯。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必须彻底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切实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有序降碳,是在新时代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这场变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统一思想和认识,按照推进“双碳”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国碳市场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全球的、长远的。有研究显示,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1摄氏度,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实干家和行动派。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采取节能降碳减排、建立完善碳市场、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
以碳市场为例。当前,我国建立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碳市场不仅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提供了借鉴,同时为促进全球碳定价机制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发展的触角已延伸至各行各业。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部装机比重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近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从产销量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从市场占有率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
工业绿色发展不断提速。近十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我国目前已经在国家层面创建了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
中国主动承担自身减排责任,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担自身碳责任的典范,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强大动力。6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指出:“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气候治理的行动派,我们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绿色‘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